廉政瞭望丨广安市前锋区:科技赋能 助力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

发表时间:2025-01-22 14:19:00 来源:廉政瞭望

a66adce31c5530f6e987b241a33c5524.jpg

广安市前锋区纪检监察干部在虎城镇花椒基地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检查工作。

“现在,通过‘三资’监管平台,村里的集体资金收支情况都能及时看到,果园承包、村道硬化自筹的钱都列得清清楚楚,我们也看得明明白白。”近日,广安市前锋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深入代市镇走访入户,村民们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公示情况表示满意。

近年来,前锋区纪委监委把“三资”监管作为整治基层腐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运用信息技术,建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智慧平台,以“智慧监督”为基层治理插上科技翅膀,促进基层权力透明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摸清家底 严堵“三资”财务管理漏洞
“土地租金终于到账了,去年就到村上了,就是一直不发,多亏了纪委的同志……”不久前,观塘镇白鹤村九组村民收到了拖欠大半年的集体土地租金。
时间回溯至去年9月,白鹤村九组收到集体土地租金共计26169元,却迟迟未将租金分配下去,多名群众向镇、村反映此事。直至今年5月,观塘镇纪委对此事开展调查并对相关村组干部进行问责处理,才及时推动解决这一问题。
“‘三资’底数不清是造成财务管理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为推动“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前锋区全面开展村级“三资”清理工作,区纪委监委督促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牵头抓总和行业监管职责,制订《广安市前锋区村级“三资”清理工作方案》,由区村改办牵头统筹,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民政局共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道)、村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
目前,全区122个村(社区)已完成了资产、资源台账和经济合同录入,上传了资产、资源照片和合同文本附件,导入了财务数据。
“尽管资产录入已基本完成,但是流于台账底数之外的资产资源仍然存在。”该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说,比如有的村干部连任多年,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三资”项目担心翻出旧账、祸及己身;有的村干部工作不认真、不细致,导致台账录入不全等。
如何全面摸清“家底”?该区纪委监委统筹3个联组联片协作区工作力量,对全区122个村(社区)全覆盖实行提级监督,通过实地核查、多线联查、复盘评查,全面起底“三资”决策研究、收益分配、资金流转等各环节问题线索76件,立案42件,涉及资金1170万元,核对修正导入财务数据1000余条,通过严查“三资”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切实盘活农村“数字资产”。
大数据赋能 “三资”监管提质增效
“水洞村的村民务工支出怎么多出这么多?”近日,该区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工作人员在录入桂兴镇水洞村“村民务工工资领款单”时,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发出大额支付预警。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经监管人员核查对比发现,水洞村某组组长邓某可能存在虚报冒领村民务工工资的情况,赓即将线索转至该区纪委监委进一步核实。
经查,水洞村某组组长邓某在修建便民路项目中,利用其职权通过虚列人员务工考勤及虚增务工天数的方式,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用于个人开支,最终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收缴违纪所得。
该案的查处是该区纪委监委深化运用“三资”智慧监管平台严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具体体现。
据介绍,“三资”智慧监管平台设置“三色预警”防风险系统,在平台设置大额支付、白条入账、烟酒关键字等10项系统预警指标,建立黄、橙、红三色预警处置机制,对一般性问题赋予黄色,由乡镇自查自纠;对监管类问题赋予橙色,由行业部门核查;对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赋予红色,由纪委监委调查处理,实行限时办结、逐一销号。
速度快,是工作在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对大数据技术手段优势的直观感受。“以前线索主要来源于信访举报,并且处置过程中信息核实以及数据统计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一个案子往往要好几个月。现在,‘三资’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拓宽了问题线索来源,缩短了问题核查时间,极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该区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饶臣志说。
目前该区依托智慧数据监督分析模型,已梳理信访举报、三色预警情况,起底“三资”领域数据1.2万条,筛查可疑问题数据820余条。
优化管理 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群众看得最真切、感受最深刻,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力,必须深挖彻查、系统施治。”在近日召开的前锋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议上,该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对进一步推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提出明确要求。
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正规化管理,是开展专项整治的题中应有之义。着眼于破解集体“三资”管理薄弱环节,该区纪委监委坚持用好用活监管平台,全面摸清全区村(社区)资产资源闲置情况,并由农业农村部门和乡镇、村(社区)根据闲置资产性能状况、区位条件、利用潜力等因素,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开发,盘活闲置资产,激发“休眠资产”活力。
今年以来,该区已推动清理村(社区)集体资产7.22亿元、撤并村闲置资产165宗,盘活利用闲置资产75宗、盘活率45.5%。
“通过清查、盘活‘三资’,我们村枳壳种植面积已达800亩,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0吨,这281万元就是今年给大家的分红!”9月10日,是观阁镇大良村枳壳分红的日子,在村委会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沓沓现金,村党总支书记曾代军正高兴地指导大家有序排队、登记、领款。
与此同时,以“荷花经济”解锁“共富密码”的广兴镇桥角村、白茶基地所在的龙滩镇水源村等地,今年通过盘活“三资”新建了惠民超市、民俗饭店等项目,不仅美化了村容,还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全区各村“三资”管理带来的新变化,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此外,该区纪委监委还通过监管平台、“码上举报”二维码、清廉前锋微信公众号、前锋电视台在线公开资金明细、资产现状、资源利用等情况,群众可扫码登录查看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通过“一键举报”开展监督,实现群众“指尖上的监督”,做到全程在线、公开全面、查询快捷、监督方便,保障群众知情权,提升群众满意度,形成村级事务管理全村参与、小微权力全员监督大格局。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风险漏洞得到了有效封堵,廉洁风险明显降低。今年以来,该区涉及“三资”管理问题检举控告数同比下降33.3%。(周美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