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家风之忠贞、清廉的伴侣—卓琳

发表时间:2016-09-23 20:32:00

 

今年是卓琳同志诞辰100周年,她是邓小平的夫人,广安人民的好媳妇,她传奇的人生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高尚的情操品格,对于当今的人们,无疑有所启迪。我们摘取卓琳人生中一些片段,来探寻邓小平同志的家风。

追求真理 无所畏惧

1926年,卓琳跟随父母定居昆明,在这里她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接触新思想。卓琳的四哥浦承绪早年留学日本,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回国后带回了大量革命书籍,卓琳被书籍中的进步思想深深吸引。但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她的音乐教师赵琴仙。昆华女中的老师赵琴仙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宣讲共产主义,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赵琴仙突然被捕了,在被押赴刑场时,这位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慷慨悲歌,高喊革命的口号。那英勇就义的场面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形象,深深铭刻在卓琳心底。于是,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革命的概念,渐渐在卓琳的心底明确。

1935年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六运动,19岁的卓琳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加入革命洪流,用不可遏制的愤怒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这次游行对她来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她的思想觉悟发生了质的飞跃。第二年,卓琳抱着学习理工以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云南省第一位考入北平名牌大学的女学生。在北大,她积极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乔装成百姓模样的卓琳,躲过日本军队的搜查逃出北平。转船倒车,折腾数番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次年年初,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并因工作需要而改现名。

坚守爱情 不离不弃

1937年,卓琳来到延安,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19399月,邓小平和卓琳在延安结婚。在相伴走过的58个风云多变的春秋中,卓琳始终和邓小平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伴随邓小平“两起两落”的考验,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一直追随邓小平左右,如影随形,共同坚守着彼此之间的深爱。

1997219日邓小平走了,留下了孤独的卓琳。32
日,遵照小平遗嘱骨灰全部撒入大海,时年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愿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

默默付出 无怨无悔

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西南到中央,她一直在邓小平的身后默默付出,照顾家庭、照顾子女,当好秘书。她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沉的爱,支撑着邓小平度过劫波,支持着邓小平创造伟大时代。

卓琳是一位知识女性,工作中有很强的能力,在许多岗位上都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她本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岗位,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和重用,但她没有那样做。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卓琳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进北京后,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给丈夫当秘书,主要负责整理邓小平批阅过的各种文件。

卓琳说:“这项工作实际上挺复杂的。当时中央领导人当中,数他要看的文件最多,所以他看过的文件要有专人负责。我在家里专门找了一间屋子,把所有他看过的文件都摆开,一件一件地登记,然后整理成册。每半个月或一个月,用三轮车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办公室……那时候,我上交的文件最全。所以当时中央存档的文件,用的就是这一套。”如今,卓琳上交的邓小平批阅过的文件大多还保留在有关的档案部门。

在生活上,卓琳给予邓小平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三年困难时期,邓小平爱喝龙井茶,比较贵,也爱抽点烟。一向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卓琳对丈夫舍得开支。每天上午下午,她都给丈夫泡上一杯浓浓的龙井。邓小平喝完后,她自己则接着喝剩下的茶根

大爱无疆 温暖人心

爱是无私,卓琳同志一直坚守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她的爱既体现在照顾家人、孝敬舅父,又表现在关心工作人员、资助失学儿童;她的爱既热心希望工程,又关注红楼梦研究;她的爱既关心农田建设,又重视植树造林;她的爱既心系地震灾区,也心系冰雪灾区,她总是极尽所能、倾力相助,奉献爱心,温暖人心。

邓小平身边的几位护士,从护校一毕业就到了邓家,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渐渐的,她们长大了,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了。生完小孩,她们都会把孩子抱到邓家,让邓小平和卓琳看看。护士王海珍说:“我生孩子的时候,卓秘书(邓办工作人员对卓琳同志的习惯称呼)还去了我们家,我根本没想到。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特别热,我爱人连上衣都没有穿,一开门看是卓秘书,赶紧往屋里跑去穿衣服。让我特别感动,因为那次是刚生完孩子也就3天左右。卓秘书拿着鸡蛋、醪糟。她是云南人,云南人都讲究由娘家人来给姑娘送醪糟,醪糟下奶,所以她给我带了1桶醪糟,还有10斤鸡蛋,代表首长一块看我,还给我孩子送了一身衣服,现在我还留着。”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卓琳寝食不安。5月15日,92岁高龄的卓琳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透过这些片段,我们感到坚守、忠贞、清廉、奉献、真诚、爱心为邓小平家风的重要元素。

 

 

 

分享到: